2022年5月16日上午,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第115期消化道营养精品学术沙龙在逸夫楼2064顺利举行,本期的学术沙龙由消化道微生物实验室的硕士毕业生洪鹏程、吴鹏晖、叶艳新、沙拉木汇报毕业论文的相关内容,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各位老师同学参与了此次沙龙。
硕士研究生洪鹏程对其课题“猪脂肪前体细胞细胞系的建立及产热能力研究”进行了汇报。该研究以课题组前期已经建立的一株永生化的猪脂肪前体细胞系为基础,采用两种方法筛选分离出具有高成脂分化能力的细胞,并研究其能保持分化能力的原因,且检验其是否具有褐变能力。
研究结果表明:(1)“天花板”获得的猪脂肪前体细胞系能够在一定传代次数内, 保持较高的分化能力。(2)有限稀释法获得的107株单克隆细胞系中,Pig#4具有稳定传代且保持极高分化效率的能力。(3)优化后的猪脂肪前体细胞诱导分化方案具有一定的普适性。(4)高分化效率的单克隆猪脂防前体细胞系中补体途径和MAPK ERK1/2途径具有更高的活性,提示补体途径和MAPK ERK1/2的活性可影响猪脂肪前体细胞的分化效率;GO分析提示细胞间的相互通信可能也会影响脂肪细胞发育。(5)对高分化效率脂肪细胞使用β-ARs激动剂处理,判断Pig#4是一株白色脂肪前体细胞系; Pig#10是米色脂肪前体细胞系。
硕士研究生吴鹏晖对其课题“低聚半乳糖和低聚甘露糖对猪小肠黏膜微生物发酵特性及菌群组成的影响”进行了汇报。该研究主要通过体外法探究猪空肠和回肠黏膜微生物对GOS和MOS的响应差异,并利用继代培养技术分离小肠黏膜乳酸菌,探究其对GOS和MOS的利用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1)在体外发酵模型中,小肠黏膜微生物对GOS和MOS具有不同的发酵模式,主要表现在有机酸的产生和促进细菌的增殖方面;GOS促进了丙酸的产生,提高了拟杆菌门的数量;MOS促进了乙酸的产生,提高了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2)GOS和MOS在体外影响了猪小肠黏膜微生物的组成;相比于MOS组,GOS组显著提高了Streptococcus和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Escherichia_Shigella、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和Enterococcus的相对丰度。(3)从发酵液中分离了3株乳酸菌,在抗逆性、益生性和寡糖利用特性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敏捷乳杆菌L2具有较强的利用MOS产乳酸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叶艳新对其课题“体外法研究2'-岩藻糖基乳糖和甘露低聚糖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影响”进行了汇报。该研究以体外发酵方法分别研究2'-FL及低聚甘露糖(MOS)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影响,并以2'-FL为底物富集分离主要优势菌,研究其发酵仔猪全价料的特性,旨在为仔猪饲料替抗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2'-FL能够调节仔猪肠道菌群结构,表现出与乳糖和FOS不同特性。与乳糖和FOS底物相比,2'-FL被仔猪空肠微生物发酵,产生丙酸能力更强,而被结肠微生物发酵,产乙酸及总SCFA能力突出;2'-FL被仔猪空肠与结肠微生物发酵,产甲酸和乳酸含量较低。(2)与FOS底物相比,仔猪空肠微生物能利用MOS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丙酸,产乳酸较低;而仔猪结肠微生物利用MOS产生的乙酸和丁酸能力更强,产乳酸含量极低。并且,MOS能改善仔猪空肠微生物区系,提高双歧杆菌的丰度。(3)接种益生菌发酵的仔猪饲料品质优于自然发酵饲料,所筛选单菌及复合菌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益生特性。单一菌发酵,W、R、C发酵饲料产生大量乙酸与乳酸,降低饲料pH值,增加发酵饲料的乳酸菌数量;复合菌发酵,CR和CL发酵饲料产生大量乙酸与乳酸。
硕士研究生沙拉木对其课题“比较尿素及氯化铵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养分消化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汇报。本论文通过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和在体内动物试验,比较研究了尿素和氯化铵对育肥湖羊瘤胃发酵、养分消化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1)在体外试验高缓冲体系条件下,瘤胃pH较高,高尿素剂量添加使pH进一步升高致使游离氨浓度升高,其对体外瘤胃发酵的抑制效应高于等氮条件下的氯化铵处理。(2)在体内试验高精料日粮条件下,瘤胃pH较低,氯化铵添加进一步降低了瘤胃pH,而日粮添加等氮的尿素(1%DM)可以缓解瘤胃pH的降低,改善育肥湖羊瘤胃发酵,提高其生长性能,并增强机体的抗氧化水平。
在每位同学讲解结束后,朱伟云、杭苏琴、林焱、余凯凡、黄赞、申军士等老师对讲解内容进行了提问,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