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0日上午,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第119期消化道营养精品学术沙龙在逸夫楼2064顺利举行,本期的学术沙龙由消化道微生物实验室的硕士生刘晓景、闫晓曦、尹莉丽、崔雷鸿汇报其阅读文献的相关内容,特选两个精彩的汇报与大家分享。
硕士研究生刘晓景对其阅读文献“竹鼠肠道微生物组和宿主代谢系统对木质纤维素降解的适应性“进行了汇报,该研究对竹鼠进行了多组学分析,以研究断奶前后肠道微生物组与宿主代谢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观察到饮食类型、肠道微生物组、血清代谢组和宿主转录组之间的关系。为了比较,文章从数据库中下载已发表的食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微生物数据并用于进一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竹鼠肠道微生物组对木质纤维素饮食的适应与拟杆菌目中拟杆菌科到Muribaculaceae科的转换有关,而对于大熊猫,断奶后,几种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增加。(2)断奶后的竹鼠富含与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的多种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并在功能上增强了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的生物合成,同时短链脂肪酸衍生代谢物的循环浓度和亚油酸在宿主中的代谢能力显著升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酸代谢是竹鼠应对低营养竹子饮食的主要能量来源。
硕士研究生崔雷鸿对其阅读文献“共生细菌发酵产物改变肠细胞脂质代谢”进行了报告,该研究旨在重点了解副干酪乳杆菌和大肠杆菌调节肠细胞脂质代谢的细菌效应物和分子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1)副干酪乳杆菌产生的 L-乳酸抑制肠细胞的乳糜微粒分泌,并通过涉及肠细胞吸收L-乳酸、其转化为丙二酰辅酶A以及随后抑制脂质β-氧化的机制促进脂质储存。(2)相反,大肠杆菌产生的乙酸盐也抑制肠细胞分泌乳糜微粒,但通过肠细胞吸收乙酸盐、代谢为乙酰辅酶A和AMP以及随后上调AMPK/PGC-1a/PPARa的机制促进脂质氧化途径。该研究通过靶向肠细胞中的脂质代谢,为开发针对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和营养不良的特定细菌和代谢物的治疗干预开辟了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