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日上午,第126期消化道营养精品学术沙龙在逸夫楼2064举办。本期的学术沙龙由消化道微生物实验室的硕士生崔巧荣、郭嘉庆、赵生威、程运谋和博士生施其成分别做出汇报。特选两个精彩的汇报与大家分享。
硕士生崔巧荣对文献《Gut microbiota from green tea polyphenol-dosed mice improves intestinal epithelial homeostasis and ameliorates experimental colitis》-《饲喂绿茶多酚小鼠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改善肠道上皮稳态并缓解实验性结肠炎》进行了汇报。
结肠炎(IBD)病人常伴随着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失调。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是绿茶的一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缓解IBD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在EGCG对IBD的缓解作用中肠道微生物群是否发挥作用。研究首先探讨了口服或直肠给予EGCG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直肠给与EGCG的效果相比,口服EGCG更显著的增强了抗炎作用和结肠屏障的完整性。此外,研究观察到,EGCG导致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著增加阿克曼氏菌的丰度和丁酸的产生。随后,研究人员证明了预防性摄入EGCG对试验性诱导的结肠炎的有益效果与口服EGCG相似。预防性摄入EGCG可缓解结肠炎,并显著增加小鼠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的细菌,如阿克曼氏菌和SCFAs的产生。为了验证上述发现,研究人员对DSS处理小鼠进行了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和无菌粪便滤液(SFF)移植。与CON-FMT和EGCG-SFF组相比,EGCG-FMT组小鼠的菌群缓解了结肠炎,表现出良好的抗炎作用和结肠屏障完整性,并富集了阿克曼氏菌和增加了SCFAs含量。总的来说,阿克曼氏菌和SCFAs密切参与了口服EGCG对结肠炎的缓解过程,这在预防性摄入ECCG和EGCG-FMT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该研究为EGCG介导的IBD缓解和EGCG作为肠道微生物群的潜在调节剂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为预防和治疗IBD提供了新的思路。
博士生施其成对文献《Complex N-glycan breakdown by gut Bacteroides involves an extensive enzymatic apparatus encoded by multiple co-regulated genetic loci》-《肠道拟杆菌分解复杂的N -聚糖涉及一个广泛的酶装置,由多个共同调节的遗传位点编码》进行了汇报。
聚糖是人类结肠菌群可利用的主要碳源。从饮食和宿主来源中,人类肠道中发现了大量N -糖基化蛋白,包括分泌到肠道的高水平免疫球蛋白,如IgA。研究人员发现许多共生的肠道拟杆菌具有利用复杂N -聚糖(CNGs)作为营养物质的能力,包括来自免疫球蛋白的营养物质。利用转录组学、生化、结构和遗传技术进行的详细机制研究揭示了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Bt)降解CNG的途径。分解过程涉及由多个非相邻位点编码的广泛酶装置,包括来自不同家族的19种不同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包括CNG特异性的内糖苷酶活性。此外,CNG的降解还涉及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活性,这些酶此前已被用于降解其他类别聚糖。这种复杂多样的装置使Bt能够接触到可能在肠道生态位中发现的无数不同结构的CNG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