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4日上午,第127期消化道营养精品学术沙龙在逸夫楼2064举办。本期的学术沙龙由消化道微生物实验室的硕士生袁文源、郭孟娇、刘宁和博士生李丘轲分别做出汇报。特选两个精彩的汇报与大家分享。
硕士生袁文源对文献《Bacteriophage-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re resensitized to antimicrobials》-《噬菌体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重新敏感》进行了汇报。
通过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ΦFG02和ΦCO01进行了鉴定后,确定了细菌荚膜是这两种噬菌体的受体。耐噬菌体突变体在负责荚膜生物合成的基因中存在功能缺失突变,导致囊膜丢失,破坏噬菌体吸附。噬菌体耐药菌株对人补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替代性噬菌体再敏化,在体内表现出适应性下降。通过建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小鼠模型,证明噬菌体治疗有效。
博士生李丘轲对文献《Gut Commensal E. coli Proteins Activate Host Satiety Pathways following Nutrient-Induced Bacterial Growth》-《肠道共生大肠杆菌蛋白在营养诱导细菌生长后激活宿主饱腹通路》进行了汇报。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与宿主代谢表型有关,但尚不清楚肠道细菌是否会影响宿主食欲。试验结果表明,在营养供应20min后,大肠杆菌处于平台期,并伴随着细菌蛋白质组的变化,同时参与了宿主饱腹感的调节。事实上,肠内输注平台期大肠杆菌蛋白会提高血浆PYY的水平,腹腔注射平台期大肠杆菌蛋白能够抑制食物的摄入,激活下丘脑POMC神经元中的c-FOS,长期给药还能够降低每一餐的摄入量。ClpB是一种α-MSH的细菌蛋白模拟物,在大肠杆菌平台期表达上调,且血浆中ClpB的水平与粪便中ClpB的水平呈现正相关,并能够刺激下丘脑POMC神经元的放电率。这些结果说明营养诱导的大肠杆菌蛋白可能是宿主采食停止的终止信号,并影响长期的饮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