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学术沙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第一百九十二期动物消化道营养精品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2025年03月18日 作者:田瑞 阅读次数:

2025年3月12日上午,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第192期消化道营养精品学术沙龙在逸夫楼2064顺利举办。本次沙龙由消化道微生物实验室的硕士生黄耀、田瑞、肖芬以及博士生李留学进行文献汇报,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老师和学生们参加此次沙龙。

硕士生黄耀对文献《Adding polyethylene glycol to steer ration containing sorghum tannins increases crude protein digestibility and shifts nitrogen excretion from feces to urine》-《在含高粱单宁的阉牛日粮中添加聚乙二醇(PEG),可提高粗蛋白消化率,并使氮排泄从粪便转移至尿液》进行了汇报。

高粱单宁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降低瘤胃蛋白降解及粗蛋白消化率,制约反刍动物营养利用。聚乙二醇(PEG)可络合单宁,但其对氮代谢分布及瘤胃微生态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添加不同剂量PEG,探究其对高粱单宁日粮下阉牛氮消化、排泄及瘤胃功能的影响。

PEG添加显著提升粗蛋白消化率,并呈二次曲线改善瘤胃pH,促进乙酸生成,抑制丁酸合成。同时,PEG减少产甲烷菌及纤维降解菌丰度,降低粪便氮排泄,但增加尿氮比例及尿素排放,总氮保留率未显著改善。

PEG通过中和单宁毒性释放结合蛋白,优化瘤胃发酵模式,但其诱导的氮排泄转移可能加剧环境氮负荷(如尿素分解产氨)。研究提示PEG可作为单宁日粮改良剂,但需结合氮调控策略以平衡营养提升与环境风险,为反刍动物精准饲养提供新思路。

硕士生田瑞对文献《Probiotic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offspring survival via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serum metabolite in a sow model》-《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G在母猪模型中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改善母猪胰岛素敏感性及后代存活率》进行了汇报。

母猪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常因肥胖或肠道菌群紊乱引发胰岛素抵抗,导致采食量下降、产奶量不足,进而增加仔猪死亡率。文献探讨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G(LGG)是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改善母猪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提升哺乳性能与后代存活率。

研究将20头妊娠母猪分为对照组(CON)和LGG补充组(5×10¹⁰ CFU/天),结果显示LGG显著提升了母猪的胰岛素敏感性,并增加哺乳期采食量及初乳乳糖水平,使仔猪存活率显著提高;进一步分析表明,LGG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如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拟杆菌属丰度上升)并降低血清支链氨基酸和犬尿氨酸水平,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LGG母猪的后代表现出更健康的肠道菌群结构(如促益生的NK4A214菌群增加)、炎症水平降低及免疫力增强。

本研究首次证明,补充LGG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氨基酸代谢缓解母猪胰岛素抵抗,提升哺乳性能及仔猪存活率,为改善母猪代谢健康与繁殖效能提供了新策略。

硕士生肖芬对文献《Efects of melatonin on rumen microorganisms and methane production in dairy cow: results from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褪黑素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和甲烷产量的影响:体外和体内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汇报。

研究聚焦褪黑素对奶牛瘤胃微生物组及甲烷排放的调控作用。通过建立体外瘤胃发酵模型(4头奶牛瘤胃液混合培养)和21天活体饲喂实验(20头泌乳牛分组),采用气相色谱、16S rRNA测序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系统分析褪黑素对甲烷产量、挥发性脂肪酸(VFA)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体外实验中设置10-3至10-7M梯度浓度,活体实验按瘤胃容积计算日饲15g褪黑素。

持续添加10-3M褪黑素使体外甲烷产量降低25.02%,活体实验显示奶牛呼吸甲烷排放减少49-53%。宏基因组分析显示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丰度显著下降,与原生动物共生关系被打破。拟杆菌门(Prevotellaceae)等产丙酸菌减少,与VFA中丙酸含量降低相符。

VFA总量下降15-20%(尤以乙酸、异丁酸显著),但乳脂/乳蛋白含量反升16-17%,提示能量从甲烷生成转向乳成分合成。

该研究首次揭示褪黑素通过双重机制(抑制产甲烷菌+破坏微生物互作)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为低碳牧场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调控策略。研究强调在维持奶牛生产性能(乳成分提升)的前提下实现减排,对全球畜牧业温室气体管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后续需验证长期饲喂安全性及不同品种适应性。

博士生李留学对文献《Gut Commensal 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 Ameliorates Hyperglycemia and Liver Metabolic Disorders》-《肠道共生巴氏菌改善高血糖和肝脏代谢紊乱》进行了汇报。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2D)患者和模型小鼠(HFD/STZ、db/db)肠道中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B.i)丰度显著降低,且与血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指标呈负相关。口服活菌(LBI)可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改善高血糖、肝脏脂肪变性和胰岛素抵抗,而热灭活菌无效。临床样本验证及数据库(GMrepo)分析进一步支持B.i在T2D中的保护作用。

B.i通过Wood-Ljundahl途径产生短链脂肪酸乙酸盐(acetate)。T2D患者和小鼠的乙酸盐水平降低,而补充乙酸盐或LBI可恢复其浓度。机制上,乙酸盐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9,增强FGF21基因启动子区H3K27乙酰化,促进肝脏FGF21表达,从而抑制糖异生、促进糖原合成,最终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从葛根芩连汤中筛选出的葛根素(puerarin)可特异性促进B.i生长,并通过依赖肠道菌群的方式缓解T2D症状。抗生素清除菌群或粪菌移植实验证实其作用依赖于B.i。研究提出B.i作为益生菌、乙酸盐作为代谢产物、葛根素作为益生元的联合策略,为T2D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Copyright@2017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1055736号-3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029号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逸夫楼2045 邮编210095 行政办公室电话:025-84395523